“如何修身”之論
旁白:春秋時期,孔子與弟子論及“修身之本”,千年后的唐代詩人聞聲而來,以詩應和。
孔子:“吾日三省吾身:(1)
為人謀而不忠乎
?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傳不習乎
?”此為修身之基。然處世之道,亦需“志于道,據(jù)于德”—— 諸位詩人以為,如何以“志”抒懷?
李白:孔子所言“志”,恰如我“(2)
峨眉山月半輪秋
,
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舟行蜀地,雖不見故人,然仗劍天涯之志,亦如江月清朗。
杜甫:先生嘗言“見賢思齊焉”,今逢李龜年于江南,卻嘆“(3)
正是江南好風景
,
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江南逢李龜年》)。亂世相逢,方知“賢”之可貴,亦如《論語》“逝者如斯夫”,嘆時光與故人之重。
岑參:先生教“仁者愛人”,吾于戰(zhàn)場見“(4)
遙憐故園菊
,
應傍戰(zhàn)場開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菊本隱逸,卻因戰(zhàn)亂而棲身沙場,此非“仁心”對蒼生的悲憫乎?
李益:“有朋自遠方來”是先生之樂,然戍卒聞笛“(5)
回樂烽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
”(《夜上受降城聞笛》),月霜沙雪間,鄉(xiāng)思如《論語》“父母在,不遠游”,是人之常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