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題目。
《回憶我的母親》中,朱德用質樸平實的語言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性格和
藹
、任勞任怨的偉大母親形象。她寬厚仁慈,沒有打罵過孩子,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因此,雖然在這樣的大家庭里,長幼、伯叔、妯娌相處都很和睦。她同情貧苦的人,雖然自己不富裕,還經常 zhōu jì 別人。她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即使因年老而不比以往健康,仍 甲 (一如既往 一反既往)地勞作。言傳重于身教,朱德的母親用自己的行動教給了朱德與困難做斗爭的經驗,教給他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識,使朱德成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給加點的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
和
藹
(
ǎi
) 任勞任 yuàn(
怨
) zhōu jì(
周濟
)
(2)從括號中為語段甲處選擇恰當的詞語:
一如既往
。
(3)語段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寫出修改意見:
將“言傳重于身教”改為“身教重于言傳”(或:“言傳不如身教”)
。
(4)不同親屬之間有不同的稱呼。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的合稱是
妯娌
,姐姐的丈夫和妹妹的丈夫之間的親戚關系是
連襟
。
答案:1. (1) ǎi 怨 周濟 (2) 一如既往 (3) 將“言傳重于身教”改為“身教重于言傳”(或:“言傳不如身教”) (4) 妯娌 連襟 【解析】(2) 一如既往:完全跟過去一樣。一反既往:完全與以前相反。根據語境可知,甲處應選“一如既往”。 (3) 根據“朱德的母親用自己的行動教給了朱德與困難做斗爭的經驗……使朱德成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可知,此處強調的是母親的身教對于朱德的影響比言傳更重要,“言傳重于身教”與之語義矛盾,可改為“身教重于言傳”或“言傳不如身教”。
2. 將下列句子組成一段語意連貫的話,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
① 每每想起小時候在村里上燈學,要挑了燈籠走去挑了燈籠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悵惘。
② 為自己特別預備的那支小的紗燈,樣子也還清清楚楚記在心里。 ③ 自從遠離鄉(xiāng)井,為了生活在外面孤單地掙扎之后,像這樣慈母口中吩咐的話也很久聽不到了。 ④ 雖然人已經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親的頭發(fā)也全白了。 ⑤ 母親給留著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親手接過了燈籠去后遞給自己的。
A.③①⑤②④
B.③②④①⑤
C.①⑤②④③
D.①②④⑤③
答案:2. A 【解析】通讀各句可知,語段主要圍繞“燈籠”回憶了與母親有關的事情。③由自己此時的處境引出對往事的回憶,應為首句;①承接③,回憶小時候在村里上燈學的情形及如今的感受;⑤②承接①,敘述小時候在村里上燈學回家后的情景,根據②中的“也”可知,②在⑤后;④中的“雖然”將思緒拉回現(xiàn)實,表達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升華感情,應排在最后。故排序為③①⑤②④。
3. 閱讀課文第 14~16 段,簡要概括母親對“我”的教育或影響。
教給“我”與困難做斗爭的經驗;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答案:3. 教給“我”與困難做斗爭的經驗;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4. 結合課文第 16 段內容,賞析課文的語言風格。
樸實無華的語言中飽含著濃濃深情,同時夾敘夾議,意蘊豐厚,流露出深厚的家國情懷。一方面,平實的敘述中充滿了對母親真摯深沉的愛,如“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我用什么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這些平白如話的語言把一個兒子在失去母親后的悲哀和對母親的懷念表達得真摯懇切;另一方面,作者通過議論,將母子之情提升到一種更有深意、更為崇高的感情境界,如“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把對母親的愛與對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我們的共產主義事業(yè)的熱愛融會在一起,升華了文章主旨。
答案:4. 樸實無華的語言中飽含著濃濃深情,同時夾敘夾議,意蘊豐厚,流露出深厚的家國情懷。一方面,平實的敘述中充滿了對母親真摯深沉的愛,如“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我用什么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這些平白如話的語言把一個兒子在失去母親后的悲哀和對母親的懷念表達得真摯懇切;另一方面,作者通過議論,將母子之情提升到一種更有深意、更為崇高的感情境界,如“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把對母親的愛與對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我們的共產主義事業(yè)的熱愛融會在一起,升華了文章主旨。
解題指導 本題考查賞析作品的語言風格。解答這類試題,首先了解語言風格的分類,然后從作品的用詞、句式、修辭等方面分析其獨特之處,最后結合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分析語言風格。
5. 課文第 16 段中的“創(chuàng)造了”和“創(chuàng)造著”能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不能調換。因為“創(chuàng)造了”表示已經創(chuàng)造出來,是總結過去;“創(chuàng)造著”指正在創(chuàng)造,是強調當下。二者如果調換位置,既不符合邏輯,又違背了本義。
答案:5. 不能調換。因為“創(chuàng)造了”表示已經創(chuàng)造出來,是總結過去;“創(chuàng)造著”指正在創(chuàng)造,是強調當下。二者如果調換位置,既不符合邏輯,又違背了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