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梳理選文中“我”的情感變化過程,然后填空。(3分)
憤怒
→
悔恨
→無奈→
悲痛
4. 從選文及整篇課文來看,“我們”斷定貓咬死鳥的根據和這只貓遭受冤屈的原因分別是什么?(2分)
根據:①它常常對鳥籠望著。②嘴里好像還在吃著什么。原因:①“我”的主觀臆斷。②貓不能說話辯訴。
5. 品析語言。(6分)
(1)想到它的無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針,刺我良心的針!(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品析)(3分)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我”對貓的暴怒和虐待比作針,并進行反復強調,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我”內心的刺痛,表現了“我”冤枉貓后內疚、自責、悔恨的心情。
(2)它一定是在吃著這可憐的鳥的腿了,一時怒氣沖天,拿起樓門旁倚著的一根木棒,追過去打了一下。(從描寫方法的角度品析)(3分)
這句話主要運用了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表現出“我”看到貓后的憤怒之情,“我”對貓的偏見及“我”的主觀臆斷最終導致了冤案的發(fā)生。
6. 為什么“我”對于第三只貓的死比以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3分)
第三只貓的死,與“我”的武斷、粗暴有關,它使“我”良心發(fā)現,感到內疚和悔恨。因此,“我”對于第三只貓的死比以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7. 根據選文,請對“我”進行簡要評價。(3分)
①憑表面現象判斷是非。②懲戒邪惡,表明“我”具有正義感。③因發(fā)現被打的貓冤屈無辜而后悔自責,表明“我”內心善良,善于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