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戰(zhàn)斗機(jī)水平飛行時,飛行員從右側(cè)舷窗看到如圖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線”,當(dāng)飛行員從右側(cè)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線”如圖乙所示時,飛機(jī)可能在(
B
)
A.斜向上爬升
B.斜向下俯沖
C.豎直向上爬升
D.豎直向下俯沖
答案:B
解析:
當(dāng)戰(zhàn)斗機(jī)水平飛行時,飛行員從右側(cè)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線”是水平的(如圖甲)。當(dāng)看到“天地分界線”如圖乙所示(左低右高)時,說明飛行員右側(cè)下方的視野范圍增大,左側(cè)下方視野范圍減小,此時飛機(jī)可能在斜向下俯沖。
B
2. 一列火車在雨中自東向西行駛,車內(nèi)乘客觀察到雨滴以一定的速度豎直下落,那么車外站在月臺上的人看到雨滴是(
C
)
A.沿偏東方向落下,速度比車內(nèi)乘客觀察到的大
B.沿偏東方向落下,速度比車內(nèi)乘客觀察到的小
C.沿偏西方向落下,速度比車內(nèi)乘客觀察到的大
D.沿偏西方向落下,速度比車內(nèi)乘客觀察到的小
答案:C
解析:
解:火車自東向西行駛,車內(nèi)乘客觀察到雨滴豎直下落,說明雨滴相對火車在水平方向上有向東的速度,大小與火車速度相等。因此,雨滴相對地面有向西的水平分速度(與火車速度方向相同)和豎直向下的分速度。車外靜止的人看到雨滴的合速度方向?yàn)檠仄鞣较?,合速度大小大于豎直分速度(即車內(nèi)乘客觀察到的速度)。
結(jié)論:C
3. 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人騎自行車順風(fēng)行駛,但甲的感覺是順風(fēng),乙的感覺是逆風(fēng),丙的感覺是無風(fēng),由此可判定三人中騎車速度最大的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一樣大
答案:B
解析:
解:當(dāng)物體運(yùn)動速度與風(fēng)速存在相對關(guān)系時,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
甲感覺順風(fēng),說明甲的騎車速度小于風(fēng)速,風(fēng)相對甲向前吹。
乙感覺逆風(fēng),說明乙的騎車速度大于風(fēng)速,風(fēng)相對乙向后吹。
丙感覺無風(fēng),說明丙的騎車速度等于風(fēng)速,風(fēng)與丙相對靜止。
綜上,三人騎車速度大小關(guān)系為:乙>丙>甲,速度最大的是乙。
答案:B
4. A、B兩輛車以相同速度$v_{0}$同方向做勻速直線運(yùn)動,A車在前,B車在后.在兩車上有甲、乙兩人分別用皮球瞄準(zhǔn)對方,同時以相對自身為$2v_{0}$的初速度水平射出,如不考慮皮球的豎直下落及空氣阻力,則(
C
)
A.甲先被擊中
B.乙先被擊中
C.兩人同時被擊中
D.皮球可以擊中乙而不能擊中甲
答案:C
解析:
解:以地面為參考系,A、B兩車速度均為$v_{0}$,同方向勻速運(yùn)動,兩車相對靜止,距離設(shè)為$s$。
甲在A車以相對自身$2v_{0}$速度水平射出皮球,因A車速度為$v_{0}$,且甲瞄準(zhǔn)乙(B車方向),皮球相對地面速度為$v_{0} + 2v_{0} = 3v_{0}$(與車同向);乙在B車以相對自身$2v_{0}$速度水平射出皮球,乙瞄準(zhǔn)甲(A車方向),皮球相對地面速度為$v_{0} - 2v_{0} = -v_{0}$(與車反向,大小為$v_{0}$)。
甲射出的皮球相對B車(乙)的速度:$3v_{0} - v_{0} = 2v_{0}$,擊中乙時間$t_{1} = \frac{s}{2v_{0}}$。
乙射出的皮球相對A車(甲)的速度:$v_{0} - (-v_{0}) = 2v_{0}$(以A車為參考系,乙車皮球速度大小為$2v_{0}$),擊中甲時間$t_{2} = \frac{s}{2v_{0}}$。
$t_{1} = t_{2}$,兩人同時被擊中。
答案:C
5. 某商場有一個自動扶梯,當(dāng)該自動扶梯向上開動時,某同學(xué)沿著自動扶梯從樓下走到樓上,走了16級臺階.該自動扶梯仍然向上開動,當(dāng)他以同樣的速度(相對電梯)沿開動的自動扶梯從樓上走到樓下,走了48級臺階.如果該自動扶梯靜止不動,則它的臺階級數(shù)為______
24
.
答案:24 點(diǎn)撥:設(shè)人的速度為 $ v_{1} $,自動扶梯臺階的速度為 $ v_{2} $,自動扶梯臺階級數(shù)為 $ N $,上樓時間為 $ t_{1} $,則 $ v_{1}t_{1} + v_{2}t_{1} = N $,$ v_{1}t_{1} = N_{1} $,設(shè)下樓時間為 $ t_{2} $,則 $ v_{1}t_{2} - v_{2}t_{2} = N $,$ v_{1}t_{2} = N_{2} $,聯(lián)立解得 $ N = \frac{2N_{1}N_{2}}{N_{1} + N_{2}} $。由題意知:$ N_{1} = 16 $,$ N_{2} = 48 $,則自動扶梯臺階級數(shù) $ N = \frac{2N_{1}N_{2}}{N_{1} + N_{2}} = \frac{2×16×48}{16 + 48} = 24 $。
解析:
解:設(shè)人的速度為 $ v_{1} $,自動扶梯臺階的速度為 $ v_{2} $,自動扶梯臺階級數(shù)為 $ N $。
上樓時,設(shè)所用時間為 $ t_{1} $,人走的臺階數(shù) $ N_{1}=16 $,則:
$ v_{1}t_{1}=N_{1}=16 $,
且 $ v_{1}t_{1}+v_{2}t_{1}=N $,即 $ 16 + v_{2}t_{1}=N $。
下樓時,設(shè)所用時間為 $ t_{2} $,人走的臺階數(shù) $ N_{2}=48 $,則:
$ v_{1}t_{2}=N_{2}=48 $,
且 $ v_{1}t_{2}-v_{2}t_{2}=N $,即 $ 48 - v_{2}t_{2}=N $。
由 $ v_{1}t_{1}=16 $ 和 $ v_{1}t_{2}=48 $,可得 $ t_{2}=3t_{1} $。
設(shè) $ v_{2}t_{1}=x $,則 $ v_{2}t_{2}=v_{2}\cdot3t_{1}=3x $。
將 $ v_{2}t_{1}=x $ 代入 $ 16 + x=N $,$ v_{2}t_{2}=3x $ 代入 $ 48 - 3x=N $,得:
$ 16 + x=48 - 3x $,
解得 $ x=8 $。
則 $ N=16 + x=16 + 8=24 $。
答:自動扶梯靜止不動時臺階級數(shù)為 $ 24 $。
24
6. 如圖所示,小婷到姥姥家去度假,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小婷的感覺:遠(yuǎn)處的村莊相對于電線桿在向
前
運(yùn)動;近處的小樹相對于電線桿在向
后
運(yùn)動;電線桿周圍的景物看起來好像在繞電線桿做
順
時針轉(zhuǎn)動.

答案:前 后 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