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一:從故事本身來看,莊子占了上風(fēng)。
結(jié)尾處,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后,莊子似乎應(yīng)該無言以對而就此認(rèn)輸了,可是他卻又返回到爭論的起始,借偷換概念而避重就輕地將惠子的發(fā)難化解了。所謂偷換概念,是指他把惠子說的“安知",解釋成“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意思卻是“怎么知道”。
示例二: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利者。
莊子是靠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于邏輯判斷規(guī)則的,所以說惠子是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