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板塊:復習導入
1.在《尋隱者不遇》中,詩人尋訪隱者,有沒有見到? 2.我們這節(jié)課要來學習的這首詩中,詩人很幸運,他不僅見到了,而且將見到的情景寫下來,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來學習的——《所見》。 3.釋題: 見是什么意思?所見就是?是誰看見呢?前面要加上什么?(詩人),請一個同學把題目的意思完整說一遍。
第二板塊:整體感受:勾勒牧童輪廓。
● 預習作業(yè)1:
課前你查閱了有關詩人的資料了嗎?你了解了詩人嗎?
簡介作者袁枚。(清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也是一位有賢名的縣令。代表作《隨園詩話》)
●預習作業(yè)2
1. 指名朗讀,學生邊聽邊體會詩的停頓、節(jié)奏。
2.自由讀詩,圈畫生字,讀準字音。自由讀熟后,在小組內互相朗讀。
3.理解詩句中字的字意。
4.交流詩句的意思。
5. 自由讀讀詩,看看袁枚都看見了什么?
6.什么樣的孩子叫牧童?
第三板塊:情景悟意:感受捕蟬意趣。1.默讀思考:在《所見》一詩當中,你見到了什么情景?
2.老師見到了兩幅圖,你知道是哪兩幅嗎?
●歌唱圖
1.情景導入:一天,詩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著走著,他停下了腳步,他看到了什么呢?(出示圖)
2.是呀,小牧童騎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藍藍的天、綠綠的樹、青青的草,紅紅的花,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就唱起歌來了。他的歌聲怎么樣?
3.袁枚看到這么活潑可愛的牧童,聽到這么嘹亮動聽的歌聲,脫口就吟出兩行詩。
出示: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誰來讀讀這兩行詩?
4.我們不僅要會讀詩,還要知道它的意思。想想這兩行詩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誰明白了,來說一說。(學生交流,補充)
6.誰能快樂地讀讀這兩句詩?(指名——齊讀)
7.再讀讀,這兩句中還有不懂的地方嗎?看誰最能會問題。提出來,請大家?guī)兔Α?
重點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這是什么地方?周圍的樹怎么樣?
振:聽,牧童的聲音怎么樣?這么響亮的聲音傳遍了樹林,林子里的鳥都聽得到他的聲音。
8.多么快樂、活潑的小牧童呀!我們再來讀一讀。
9.他正唱得高興呢,忽然聽到了——(蟬鳴聲)于是,他就……(想象他會怎么想?怎么做)
●捕蟬圖
10.袁枚看到這個情景,馬上又吟出了后兩行詩——出示: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1.同桌讀讀這兩行詩,說說這兩句詩是什么意思呀?
12.匯報交流。隨機朗讀指導
13.還有不懂的嗎?,大膽地問。重點理解“意欲:心想”?!伴]口立”用動作演示。
14.牧童很想捕到蟬,他的動作、心情會是怎么樣的呢?該怎么讀好這兩句詩?
第四板塊:總結內化
下面再讓我們看看畫面美美地吟誦這首詩,把這如畫的詩、如詩的畫留在我們的心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