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攝影師》一文選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冊教材,課文主要講了高爾基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發(fā)生的動人故事,從中透出了高爾基對小男孩的愛護之情。全文共15個自然段,以對話為主。對于剛升上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文章篇幅較長,把握重點、體會文章內(nèi)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我在備課時主要進行兩方面的設計: 一是將文章的內(nèi)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驗歸結(jié)到兩個填空: 高爾基是個( )的人。小男孩是個( )的人。 之所以以這兩個概括性的問題統(tǒng)領全文有幾個目的,首先對于本文這樣一篇段落較多,篇幅較長的文章,給學生一個適合的切入點,以便學生在學習時貫穿全文,整體把握;其次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只要是從文中能有所依據(jù)的都可以,這樣使學生能發(fā)揮個體學習的自主性;再者這兩個填空也是高爾基和小男孩之間情感的基礎,在完成填空的同時,學生也體會到了二人之間的情感。 二是變序?qū)W文,由果及因。如此進行教學是出于從學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點出發(fā)。從課題的“攝影師”和文中最后的“攝影師”比較切入,從而引發(fā)學生思考質(zhì)疑:為什么高爾基不愿見雜志社的攝影師,而要見小攝影師?這一核心問題,為學生讀書、質(zhì)疑、釋疑提供途徑。 在落實兩項設計的手段上,我堅持以讀代講,邊讀邊思,希望通過學生自己讀,引發(fā)自悟,體會情感。同時在有限得5分鐘內(nèi)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讀的訓練中我有意識的選擇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為重點,加以指導,從而做到以點突破,領會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