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字
齡
|
查字典
|
音序
|
L
|
讀音
|
líng
|
部首
|
齒
|
筆劃
|
五畫
|
字義
|
①歲數(shù) ②年數(shù)
|
組詞
|
①年齡 ②工齡
|
成語
|
松齡鶴壽
|
搬
|
查字典
|
音序
|
B
|
讀音
|
bān
|
部首
|
扌
|
筆劃
|
十畫
|
字義
|
①移動,遷移 ②挑撥離間
|
組詞
|
①搬遷 ②搬弄
|
成語
|
搬弄是非、生搬硬套
|
稠
|
查字典
|
音序
|
C
|
讀音
|
chóu
|
部首
|
禾
|
筆劃
|
八畫
|
字義
|
密,與“稀”相對,濃
|
組詞
|
稠密
|
成語
|
稠人廣眾
|
繁
|
查字典
|
音序
|
F
|
讀音
|
fán
|
部首
|
糸
|
筆劃
|
十一畫
|
字義
|
①復雜 ②興盛
|
組詞
|
①繁雜 ②繁榮
|
成語
|
繁花似錦、繁榮富強
|
瞻
|
查字典
|
音序
|
Z
|
讀音
|
zhān
|
部首
|
目
|
筆劃
|
十三畫
|
字義
|
往上或往前看
|
組詞
|
瞻仰
|
成語
|
瞻前顧后
|
二.生詞
繁衍 【fányǎn】
詞義:逐漸增多或增廣。 例句:經(jīng)過長時間的繁衍,草原上的野狼群又恢復了興盛。 瞻仰 【zhānyǎng】詞義:恭敬地看。
例句:我們今天懷著崇敬的心情來瞻仰孫中山銅像。 稠密 濃密“稠密”多指人煙稠密、枝葉稠密。
“濃密”多指枝葉、煙霧、須發(fā)等。
例句:1.南京是個人口稠密的城市。 2.這里的霧氣好濃密??!
可貴 寶貴
“可貴”是達到了高層次的水準而值得珍視或重視。
“寶貴”則不一定達到這個程度。 例句:1.她的真誠是最難能可貴的。 2.他今天從別人那里獲取了最寶貴的東西——信任。
近義詞 - 繁衍——繁殖
- 即使——即便
- 故居——舊居
- 崇敬——敬仰
- 仍然——依然
- 紀念——懷念
- 蓬蓬勃勃——生機勃勃
- 枝枯葉落——枯枝敗葉
反義詞- 高貴——卑賤
- 容易——困難
- 永久——短暫
- 粗壯——細小
- 稠密——稀疏
- 可貴——無用
三.句子段落
段落分析
全文共6個自然段,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講上海宋慶齡故居的庭院里有兩棵樟樹。 第二段(第4~5自然段):具體描寫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永久保持香氣的可貴之處。 第三段(第6自然段):講人們愛在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
中心思想
課文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表達了對這兩棵樟樹的贊美和對宋慶齡的懷念之情。
寫作特點
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點就是成功地運用了象征手法。 所謂象征,就是用某一特定的事物或形象來表達一些比較抽象的思想和感情。德國詩人歌德說過:“只有在個別的事物成為比較普遍的事物的代表的地方,才會有真正的象征意義。” 這是一篇狀物懷人的課文。課文中的樟樹,那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地樟樹,那能夠永久保持獨特香氣的樟樹,就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形象。如果我們僅僅把它們看成是普通的樟樹,把課文看成是普通的狀物文字,那就犯了簡單化的錯誤。在課文的第一部分,突出了宋慶齡與這兩棵樟樹之間的親密關系。宋慶齡之所以不肯搬家,就是因為舍不得庭院里的這兩棵樟樹,由此不難看出,宋慶齡對這兩棵樟樹懷有怎樣深厚的感情。這種深厚的感情,使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宋慶齡的心中,這兩棵樟樹已經(jīng)成了她生活中的知音和摯友,在她與樟樹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情感的默契和心靈的對話,樟樹與她是密不可分的。再看課文的第三部分,寫人們瞻仰宋慶齡故居的時候,總要在樟樹下留個影,作為永久的紀念。這就表明,在人們的心目中,宋慶齡與這兩棵樟樹也是密不可分的。樟樹,成了人們懷念宋慶齡的情感寄托。所以,課文中對樟樹的描寫,決不單純是在表現(xiàn)樟樹的特點,它們還有更深層的意蘊,即象征了宋慶齡高尚的思想和高貴的人格。只有理解好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篇章理解
1.“我舍不得這兩棵樹。” 這一句極樸素,也極平常,看上去只是一句家常話,是宋慶齡隨口說的,似乎并無什么微言大義。但是,這又是頗不尋常的一句話,因為這是她不肯搬家的唯一理由。盡管這里的房子比較小,生活上或許有些不便,可她卻樂意住在這里,就是因為這里的庭院里有兩棵樟樹。由此可見,宋慶齡對這兩棵樟樹懷有多么深厚的感情。這兩棵樟樹已經(jīng)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句中的“舍不得”極富感情色彩,從中不難體會出這句話是宋慶齡的肺腑之言,亦可見她對這兩棵樟樹的情之深、愛之切。庭院里肯定還有其他一些花草樹木,而宋慶齡卻說“我舍不得這兩棵樹?!庇挚梢娝龑@兩棵樟樹的情有獨鐘。而之所以會這樣,那一定是因為樟樹具有獨特的品性,具有非同尋常的品質(zhì),否則,它們也就不可能贏得宋慶齡的青睞。所以,課文接下來所寫的樟樹的“蓬蓬勃勃”和“可貴之處”就不僅僅是樟樹的特點了,它們也折射出了宋慶齡的人格魅力。因為只有如此,宋慶齡才會對樟樹情有獨鐘,才會“舍不得這兩棵樹?!?/p>
2.樟樹的可貴之處就這里。 這一句是對第五自然段內(nèi)容的總結(jié)。要理解好這一句的意思,就必須充分準確地把握好這一段的全部內(nèi)容。因此,就需要回過頭來,仔細審視這一段寫樟樹的哪些特點,要將所謂的“可貴之處”落到實處。這一段寫樟樹的特點,分為兩個層次。首先,寫樟樹與別的樹木不一樣,它天生有一種獨特的香氣。這應該說是樟樹的可貴之一。其次,寫樟樹這種香氣能永久保存,任憑時移世遷,恒久不變,能讓害蟲永遠害怕它,不敢去毀壞它。這是樟樹的可貴之二。當然,這第二點更加難能可貴。但是,如果沒有第一點的“可貴”作基礎,那么第二點的“可貴”也就無以存在。所以,這一句所講的樟樹的“可貴之處”包含兩點:其一是指樟樹的獨特香氣,其二是指樟樹這種讓蟲類害怕的香氣能永久保存。
四.課外延伸1.形容人多的成語 人山人海 萬人空巷 門庭若市 熙熙攘攘 車水馬龍 人來人往 比肩繼踵 項背相望 座無虛席 濟濟一堂 摩肩接踵 挨肩擦背 挨三頂五 人多勢眾 摩肩接踵 掎裳連袂 僧多粥少 眾口紛紜 人浮于事 聚蚊成雷 磕頭碰腦 亞肩疊背 比肩疊踵 人多手雜 水泄不通 挨山塞海 填街塞巷 不計其數(shù) 2.描寫樹木的成語 綠樹成蔭 郁郁叢叢 古樹參天 萬木爭榮 綠樹成蔭 生機勃勃 尺樹寸泓 春樹暮云 大樹將軍 刀山劍樹 耕耘樹藝 劍樹刀山 枯樹生花 暮云春樹 切樹倒根 瓊林玉樹 十年樹木 瑤林瓊樹 一樹百獲 云樹之思 芝蘭玉樹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十圍之木 樹大根深 古木參天 樹高千丈 郁郁蔥蔥 生機勃勃 蔥蘢高大 綠樹成蔭 青翠欲滴 枝繁葉茂 根深葉茂 高大挺直 綠樹成蔭
宋慶齡,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舉世聞名的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她青年時代追隨孫中山,獻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堅強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奮斗,始終堅定地和中國人民、中國共產(chǎn)黨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為婦女兒童的衛(wèi)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yè),為祖國統(tǒng)一以及保衛(wèi)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yè)而殫精竭力,鞠躬盡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受到中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的景仰和愛戴,也贏得國際友人的贊譽和熱愛,并享有崇高的威望。1893年1月27日,宋慶齡誕生在上海一個牧師兼實業(yè)家的家庭。她的父親作為孫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少年時代,她即負笈異域,在美國接受了“歐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義的洗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專制統(tǒng)治,使她對祖國的獨立、自由、民主和富強滿懷憧憬。父親源源寄來的書信與剪報資料,在她的心中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yè)架起了橋梁。然而,共和國在搖籃中被扼殺,革命的大潮已經(jīng)消退,宋慶齡學成歸國改革和建設祖國的抱負無由施展。她徑直到流亡的革命黨人集中的東京,不久即擔任了孫中山的助手,開始了她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1915年10月25日,宋慶齡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決定與流亡中的孫中山結(jié)婚,以堅定的步伐毫不猶豫地跟隨孫中山踏上捍衛(wèi)共和制度的艱苦斗爭歷程。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奮斗、救中國”的囑托交給了宋慶齡和他的同志。1927年8月,宋慶齡出訪蘇聯(lián),以后旅居歐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大國,研讀了馬克思的著作,與流亡歐洲的許多中國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國革命的核心問題--土地和農(nóng)民問題,思想上有了質(zhì)的飛躍。當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不斷擴大,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的時候,宋慶齡迅速作出科學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認為“國難當頭、應該盡棄前嫌。必須舉國上下團結(jié)一致,抵抗日本,爭取最后勝利?!彼P于全國團結(jié)抗戰(zhàn)的思想,與克服了“左”傾教條主義的中國共產(chǎn)黨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戰(zhàn)略方針相一致。她為國共兩黨實現(xiàn)第二次合作搭橋鋪路,起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宋慶齡長期承擔了大量的國務活動。與此同時,她把許多精力投入婦女與兒童的文化、教育、衛(wèi)生與福利事業(yè)中。之后她一直擔任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lián)合會名譽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名譽主席和中國人民保衛(wèi)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職務。1950年,她被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1952年,被選為亞洲及太平洋聯(lián)絡委員會主席。1954年9月宋慶齡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59年4月7日,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宋慶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她再次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她再次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78年2月第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連任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80年8月3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擔任大會執(zhí)行主席。1981年5月14日,宋慶齡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惡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慶齡為中國共產(chǎn)黨正式黨員。16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1981年5月29日20時18分病逝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