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字知識
無
二、生詞知識
五嶺【wǔ lǐng】
詞義:指五座大山。即越城嶺、都龐嶺、萌渚領、騎田嶺、大庾嶺。 例句:略 逶迤【wēi yí】
詞義: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例句:汽車進了大山,一條條逶迤的山路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 烏蒙【wū méng】
詞義:指烏蒙山,在云南、貴州兩省之間。 例句:略 磅礴【páng bó】
詞義:氣勢雄偉,文中指山勢高大險峻。 例句:烏蒙山氣勢磅礴。 走泥丸【zǒu ní wán】
詞義:小泥球在腳下滾過去。 例句:略 五嶺【wǔ lǐng】
詞義:指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例句:這條鐵索成了渡河的唯一途徑。 岷山【mín shān】
詞義:在四川、貴州交界處,海拔4000米,終年積雪。 例句:略 三軍【sān jūn】
詞義:這里指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一、二、四方面軍。 例句:略
近義詞
逶迤——彎曲磅礴——盛大
三、課文知識
中心思想
這首詩重點講述了紅軍長征途中遇到的艱難險阻,全詩展現(xiàn)了五幅“征難圖”,表達了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寫作特點
運用夸張的寫作手法。 夸張是為了表達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修辭方法。本詩為了表現(xiàn)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便運用了這一修辭手法。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就是典型的夸張手法。“五嶺”山脈那么高峻險陡,但是在紅軍眼里只是跳躍著的細浪;而烏蒙山盡管氣勢磅礴,在紅軍看來,也只不過是跳動的泥丸。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極其小,為的是突出紅軍的勇敢頑強。
篇章理解
1.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紅軍不怕遠征的艱難險阻,把歷經(jīng)的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金沙江兩岸的懸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擊著兩岸高聳的山崖,給人以溫暖的感覺;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十幾根鐵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四、課外知識
長征,是指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間,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主力自長江南北各革命根據(jù)地向陜甘革命根據(jù)地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略轉(zhuǎn)移,這是人類歷史上空前未有的戰(zhàn)略大轉(zhuǎn)移,是1931年初到1935年初統(tǒng)治黨中央長達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所造成的后果。 據(jù)統(tǒng)計,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歷時13個月零2天,縱橫11個省份,長驅(qū)二萬五千里,途中總共爬過18座山脈(其中五座終年積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過入跡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過24條河流,打過大小戰(zhàn)斗300多次;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轉(zhuǎn)戰(zhàn)九省,行程一萬六千里,進行大小戰(zhàn)斗110次;紅四方面軍長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歷時長達18個月,轉(zhuǎn)戰(zhàn)數(shù)省,行程八千余里,進行過大小戰(zhàn)斗千百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