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個南郭先生,雖然他不會吹竽,因齊宣王喜歡聽大家一起吹,也混在吹鼓手里,假裝會吹,得到了同樣的俸祿。齊湣王即位后,他喜歡聽獨奏,要樂手們一個一個地吹竽,南郭先生裝不下去了,只好無奈地倉惶逃走。
《濫竽充數(shù)》故事告訴我們: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里手充數(shù),終究是會被發(fā)現(xiàn)的。
話說南郭先生逃回家后,生活失去了來源,坐吃山空,終日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他想,這樣下去可不行??!為了生計,我得去學一種新樂器。聽說王爺府的人喜歡聽吹簫,不如我去學蕭吧!于是他拿出家里的積蓄去拜師學藝。剛學會一點點,便自以為很了不起了,得意洋洋地去王府應聘。主考官讓他當場吹,他拿起蕭,起勁地鼓吹,頓時噪音刺耳,把王爺氣得打了他一頓。他氣急敗壞,覺得師傅沒教好,于是又去學琴。終因跟老師添亂、闖禍,老師再也不教他了。他回到家他開始反思:為什么我想學藝竟沒有老師肯教我呢?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經過一番冥思苦想后,他終于明白了:我只有腳踏實地地刻苦鉆研一門技藝,才會學到真本領。等我有了真才實學,何愁別人不待見我?于是他把自己的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吹竽上:他重新拿起竽,按照師傅教授的吹竽手法、指法、音調、聲律、音韻、曲譜,反復鉆研,勤奮練習……手指練腫了,他不管;嘴吹得鼓起了血包,他顧不上;脖子練得僵得動彈不了了,他還在堅持。多少次,師傅勸他休息一會兒,他都堅決拒絕了。他羞愧地對師傅說:“這么多年,仗著大王的信任,我在樂隊里濫竽充數(shù),混吃混喝,既辜負了大王的信任,也浪費了自己的大好青春。我要把丟失的誠信找回來,把失去的光陰補回來!”就這樣,南郭先生每天從早練到晚,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終于練就了一身的吹竽絕技,他現(xiàn)在要靠自己的真本領掙回信譽、掙回誠信。
又逢皇宮樂師招考,南郭先生吹的一首曲子,震驚了在場的所有人。齊緡王高興地說:“聽卿一曲,余音繞梁三日!你就給孤王做首席吹竽師吧!”南郭先生終于靠自己的毅力練就了絕技,找回了自信與聲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