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舊知導入,喚起記憶
1.口答:
50 +( ) =80 60 - ( ) = 30
2.列式計算。
(1)—支圓珠筆1.5元,10支圓珠筆多少元?
(2)2.5的4倍與60的和是多少?
二、教學新知
1.情景呈現(xiàn),抽象模型。
(1)這是一架天平,可以用來稱物品的重量。
(2)提問:在天平兩邊放物體,什么情況下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學生探究后得出統(tǒng)一認識:當天平的指針指在標尺中間時,表示天平平衡,即天平兩端物體的重量相等。
2.通過演示引出等式。
(1)演示:在左邊放兩個20克和30克的重物,右邊砝碼也是50克。 讓學生觀察,天平是平衡的嗎?說明了什么?怎樣用式子表示?
學生觀察后,發(fā)現(xiàn)天平平衡,可以用式子表示。
教師板書:20+30=50,指出:說明天平兩邊的重量相等。
(2)教師揭示含義:表示左右兩邊相等的式子叫等式。(板書)
(3)指導學生觀察教材第1頁例題1,寫出答案:50+50=100
設計意圖:在這一過程當中,用不同的砝碼使天平達到平衡,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何用算式來表達這一現(xiàn)象,最終目的是要引出等式的含義,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接受等式的概念。
3.換用砝碼繼續(xù)演示。
(1)教師操作天平繼續(xù)演示。
調整天平,在左盤放一個50克的重物和一個未知重量的方塊,右盤里放一個100克重的砝碼。(如教材第1頁第二幅圖)
讓學生觀察天平是否平衡(指針正好指在刻度線中央,天平是平衡的),那么也就說明了這個天平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怎樣用等式表示出來呢?
學生思考,同桌交流,教師引導,未知量暫用?表示。
教師板書:?+50=100。
(2)講解:等式“?+50=100”中的?是未知數(shù),通常我們用x來表示,那么上面的等式可寫成x+50=100(教師板書)。
(3)比較:等式“x+50=100”與等式“50+50=100”有什么不同?
學生交流,匯報:含有未知數(shù)。
教師指出“x+50=100”是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指導學生想一想x等于多少,才能使等式“x+50=100”左右兩邊相等?(未知方塊50 克時才能使天平兩邊的重量相等,即x=50)
4.觀察教材第2頁例題2。
(1)出示教學例題圖讓學生用式子來表示天平兩邊的質量關系。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2)交流展示:(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
x+50>100 x+50=150 x+50<200 2x=200
(3)引導學生觀察上面的所寫的算式,選出其中的等式。
x+50=150 2x=200
(4)教師將4個等式標上序號。
5.揭示方程的含義。
(1)學生綜合觀察以上四個等式,想一想,它們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有哪些區(qū)別?
①20+30=50 , ②50+50=100 一般的等式
③x+50=100 , ④2x=200 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
引導學生討論,總結:
①、②、③、④算式中都有一個等號,是等式。
③、④算式不僅是等式,而且都含有未知數(shù)。
(2)教師揭示板書:像x+50=100 ,2x=200等,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
(3)追問:要判斷是否是方程,必須要滿足什么條件?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未知數(shù),二者缺一不可。
6.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系。
(1)追問:通過學習我們能夠判斷出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那等式和方程之間有關系嗎?有什么關系?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2)教師小結指出:在數(shù)學上,我們還通常用這樣的集合圖來表示等式和方程的關系。
(3)板書 :方程與等式的關系圖。
三、鞏固新知,練習應用
(一)預習答疑
通過練習讓學生了解等式與不等式的區(qū)別與含義。
答疑:含有“>或<”的式子是不等式,含有“=”的式子是等式。
(二)教材習題
1.教材第2頁練一練第1題。
出示題目讓學生獨立完成,相互交流,說一說解題思路。
講評:等式有(6+x=14 36-7 =29 5y=40 50÷2 =25 )。
方程有(6+x=14 5y =40 )。
2.練一練第2題(指名學生來回答,教師補充說明,答案不唯一)。
講評:此題答案不唯一 如3+x=10 y×6 =48 240÷a=8,重點讓學生初步體會未知數(shù)可以用字母來表示。
(三)課堂作業(yè)
完成第三部分習題設計“課堂作業(yè)”第1、3題。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交流,請部分學困生說明判斷的理由,具體講評見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