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整理與練習(3) 教學內容:開展“探索與實踐”和“評價反思”,完成書本第25頁第11、12、13題。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操作中再次感受長方體和正方體頂點和棱的特征。 2.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知識的價值。 3.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探究新知識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教學準備:學生預先回家準備第11、12題。 教學過程: 一、探索與實踐 1.揭示課題:探索與實踐 2.教學“探索與實踐”第11題。 A可以先出示一個用橡皮泥球和小棒做成的長方體框架,讓學生觀察它的特點 B再結合對長方體框架的觀察,引導學生思考做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框架時,應該怎樣選料。 師問:①用小棒和橡皮泥來做長方體和正方體框架時,小棒和橡皮泥分別用來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什么? ②做一個長方體要用幾團橡皮泥和幾根小棒?做一個正方體呢? C分組合作,探索與實踐 D做好后組織相應的展示和交流,讓學生介紹自己選料時的思考過程。 教師評價。 3.教學“探索與實踐”第12題。 事先讓學生在課前收集好相關數(shù)據(jù),課上進行計算和交流。 學生完成后交流各自的計算結果,教師適時點評。 4.教學“探索與實踐”第13題。 先讓學生討論計算一張紙的體積要先解決什么問題,能不能直接測量一張紙的厚度,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對與選擇用多少張紙來推算,不必全班統(tǒng)一,允許學生根據(jù)不同張數(shù)的紙的體積來推算一張紙的體積。并通過比較和交流,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由于測量存在誤差,推算得到的結果只是一個近似值,但可以通過適當增加紙的張數(shù)來縮小誤差。 5.思考題 鼓勵學生用不同的策略解答。一層一層地數(shù),或者用一個正方體,減去缺少的部分。不管怎樣數(shù),都要引導學生注意到這個組合體是從一個4×4×4的大正方體中有規(guī)律地去掉一些小正方體后得到地,去掉部分可以分成三層,從上往下分別是第一層:有3×3×3=9(個),第二層:有2×2×2=8(個),第三層1×1×1=1(個)。 三、 評價與反思 先讓學生閱讀表中的評價項目,然后回憶學習每部分內容時的表現(xiàn),對自己作出客觀、合理的評價。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探究新知識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四、作業(yè): 《補充練習》相關作業(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