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蜻蜓》教學反思 《放飛蜻蜓》講述了教育家陶行知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勢利導,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朋友,并放飛蜻蜓的故事,教育學生要保護有益動物,激發(fā)學生探求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我主要從認識蜻蜓和走近陶行知兩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認識蜻蜓 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認識蜻蜓是本文的主線,在引導學生了解蜻蜓的知識時,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自主學習,了解蜻蜓的特點和作用。學生緊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個方面的知識,并整合書本資源與課前收集到的資料,來介紹自己所了解的蜻蜓。課后,組織學生進行蜻蜓知識大比拼,目的在于激發(fā)孩子探究動物世界的興趣,有的學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報,有的介紹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釋了什么叫蜻蜓點水…… 二、走近陶行知 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在教學中我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劃出描寫陶先生神態(tài)、動作的語句,體會體會,你能感受到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劃、悟。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慈愛的撫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著……”,走進文本、閱讀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誘的教育,孩子們具體地說出自己對這些關鍵詞的理解,同時補充陶行知的故事,從而體會陶先生的慈愛和諄諄教導,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