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歷史人物故事,敘寫了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受殘酷刑罰之后,不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耗費13年時間寫成輝煌巨著《史記》的事情,贊揚了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更為了不負此生,矢志不渝地實現(xiàn)既定目標的可貴精神。 在進行本篇課文的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感悟重點內(nèi)容。 教學課文,就像寫作一樣,最忌蜻蜓點水,面面俱到。只有抓住重點,懂得取舍,引導學生細讀感悟,學生才容易對重點內(nèi)容有深刻的理解,留下難忘的印象。本篇課文共四個自然段,其中,第三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主要寫司馬遷遭遇飛來橫禍后,悲憤交加,但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忍辱負重堅持撰寫《史記》。教學這一重點內(nèi)容,我引導學生充分地開發(fā)文本的教育資源,抓住“重于泰山”、“輕于鴻毛”、“一定要活”、“盡力克制”、“全部”、“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工工整整”等,體會司馬遷激烈的思想斗爭和事業(yè)高于一切、榮辱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質。 二、看圖發(fā)揮想象。 插圖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幾乎每一篇課文都或多或少地配有插圖。插圖往往顯示的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教學中,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好插圖,可以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在學生抓住“重于泰山”、“輕于鴻毛”、“一定要活”等關鍵詞語,感悟出司馬遷的高貴品質后,還應當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想象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背景及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語言、行動等,說寫相應片段,或將第三自然段擴寫,使人物形象印刻于腦海中。這樣處理,可以充實、拓展課文內(nèi)容,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水平,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三、利用課外資源。 《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語言豐富多彩,記事復雜曲折,記人形象鮮明,值得學生閱讀。所以,課文后面的第五題是:“你還知道《史記》中的哪些故事?講給同學們聽聽?!边@其實是在提示我們要注意鼓勵、引導學生去讀、記、講《史記》中廣為流傳的故事。為此,教學本篇課文,應開發(fā)和利用文本的教育資源,以引導學生注意搜集相關資料,增加對司馬遷及其著作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