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是發(fā)生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聶將軍關心照料在戰(zhàn)火中受傷的兩個日本小姑娘,并設法將她們送往日軍駐地,事跡十分感人。 教學中我把學習本文的重點放在了對聶將軍這一人物形象的品味和感悟上。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寫了關于聶將軍的什么事,讀完后讓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的感受。因為朗讀比較充分,要求發(fā)言的學生很多,他們都開始急切地表達著,內(nèi)容不約而同地是說對聶將軍的印象:“聶將軍是個和善可親的人”、“聶將軍是個好人,他不濫殺無辜”、“聶將軍不記前嫌,好心地收留了日本小姑娘”、“聶將軍至仁至義、有始有終”、“聶將軍愛國愛民,有著國際主義精神”……我靜靜地聆聽著他們的發(fā)言,頻頻點頭向他們表示贊同。待再沒有人舉手,我說:“剛才同學們通過朗讀課文有了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和感悟,這是很好的。大家的發(fā)言也證明了自己的理解是獨到的、富有思想的?!?/p> 在指名朗讀小姑娘與將軍見面時的相關課文,一學生毫無感情地讀著小姑娘的話“媽媽死了,媽媽死了!”在學生評價朗讀時,有的說:“媽媽死了是件很傷心的事情,怎么能讀得毫無感情呢?應讀出傷心的語氣!”有的學生說:“我認為不是這樣,小姑娘經(jīng)受了炮火的驚嚇,失去母親的悲痛,遇到聶將軍這樣的陌生人應該很驚恐!應讀出驚恐的語氣!”還有的說:“小姑娘這么小,就受了這么多的驚嚇,肯定嚇呆了,應讀出木訥的語氣!”……于是,我讓大家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在小姑娘這種情況下會怎樣?是何種表現(xiàn)?學生紛紛發(fā)言,說自己的感受。最后一學生說:“剛才同學說的幾種都對,其實不同的人在遇到突發(fā)事情時,表現(xiàn)是不盡相同的,有的人或許是悲傷,有的則是無助,或木訥,或驚恐……每個人都可以有獨特的朗讀!” 在教學中,把這感悟的時間交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感知、主動體驗、主動地領悟,學生的喜悅在體驗中被喚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