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如圖11-2-6所示,物體重10N,處于靜止狀態(tài)。該滑輪是
定
滑輪,手拉彈簧測力計在A位置時的示數(shù)為
10
N。若手拉彈簧測力計在A、B、C三個不同位置時的拉力分別是$F_{A}$、$F_{B}$、$F_{C}$,則它們的大小關系是$F_{A}$
=
$F_{B}$
=
$F_{C}$。這說明使用定滑輪不能改變施力的
大小
,只能改變施力的
方向
(摩擦不計)。

答案:定 10 = = 大小 方向
8. 如圖11-2-7所示,物重20N,該滑輪是
動
滑輪,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為
10
N,使用這種滑輪能
省力
,但
費距離
(滑輪重與摩擦不計)。

答案:動 10 省力 費距離
9. 如圖11-2-8所示,不計動滑輪的質量及轉動摩擦,當豎直向上的力$F= 10N$時,恰能使重物$G$勻速上升,則重物$G= $
5
N,繩固定端拉力為
5
N,重物上升10cm,力$F$向上移動
5
cm。

答案:1. 首先分析動滑輪的受力情況:
對于動滑輪,不計動滑輪質量及轉動摩擦,根據(jù)動滑輪的受力特點$F = 2G$(因為動滑輪上有兩段繩子承擔力$F$)。
已知$F = 10N$,由$F = 2G$可得$G=\frac{F}{2}$。
代入$F = 10N$,則$G=\frac{10N}{2}=5N$。
繩固定端拉力與重物$G$相等(同一根繩子上的拉力相等),所以繩固定端拉力$F_{固}=G = 5N$。
2. 然后分析力$F$移動距離與重物上升距離的關系:
動滑輪的特點是力$F$移動的距離$s$與重物上升距離$h$的關系為$s=\frac{h}{2}$(這里是動滑輪的特殊使用方式,與常規(guī)動滑輪省力費距離的關系相反)。
已知$h = 10cm$,則$s=\frac{10cm}{2}=5cm$。
故答案依次為:$5$;$5$;$5$。
10. 如圖11-2-9所示的滑輪組,不計拉線質量及滑輪轉動摩擦,重物$G= 100N$,每一個滑輪重20N。當繩自由端的拉力$F$豎直向上、大小為30N時,重物$G$對地面的壓力為
30
N。當拉力$F$為
40
N時,恰能讓重物$G$勻速上升。若重物$G$能以0.1m/s的速度勻速上升,則繩自由端向上運動的速度為
0.3
m/s。

答案:30 40 0.3
11. 用筆畫線代表繩,按要求將圖11-2-10中的滑輪組連接起來,并標上$F$的大小(滑輪自重與摩擦不計)。要求:在兩幅圖中畫出最省力的繞法。

答案:如圖所示

在探究動滑輪特點的實驗中,彈簧測力計測出的拉力$F是否恰好等于物重G$的一半?如不等,你認為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答案:提示:滑輪自重、摩擦等
解析:
在探究動滑輪特點的實驗中,彈簧測力計測出的拉力$F$不等于物重$G$的一半。
原因:
1. 動滑輪自身有重力;
2. 動滑輪和繩子之間存在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