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近年來,“公筷公勺”倡議是飲食文化的熱點話題之一,使用公筷能否降低病菌的傳播風險,某科研小組的研究人員為此開展了以下研究。
步驟 1:研究人員在餐館里點了 6 道菜,餐前均嚴格地進行第一次無菌采樣。
步驟 2:每道菜等分成兩份,一份使用公筷,另一份不使用公筷。研究人員交替食用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的兩組菜,最后每道菜都至少留下 25 g 后再嚴格地進行第二次無菌采樣。
步驟 3:采集的樣本通過冷鏈運到實驗室,培養(yǎng) 48 h 后,再分別檢測試餐前、使用公筷用餐之后和不使用公筷用餐之后的菌落數,檢測結果見下表。
|菜名|檢測結果/(cfu·$g^{-1}$)|
| |餐前|餐后|
| | |使用公筷|不使用公筷|
|涼拌黃瓜|14 000|15 000|45 000|
|鹽水蝦|160|150|220|
|干鍋茶樹菇|1 100|4 600|79 000|
|炒蘆筍|30|30|530|
|咸菜八爪魚|60|20|5 000|
|香辣牛蛙|60|150|560|

注:cfu/g 是指每克待檢樣品中含有的細菌菌落總數。
(1) 研究人員提出的問題是什么?
(2) 每道菜等分成兩份的目的是什么?
(3) 餐前的涼拌黃瓜的菌落數遠高于其他菜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A
)。
A. 未經過高溫殺菌
B. 黃瓜易滋生細菌
(4) 分析實驗數據,可以發(fā)現每道菜的“使用公筷”組的菌落數均比“不使用公筷”組的菌落數明顯
少
(選填“多”或“少”),表明使用公筷
能
(選填“能”或“不能”)有效降低病菌的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