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 一根繩子對折三次后,每段繩子的長度是25厘米。原來繩子的長度是多少米?
解析
把一根繩子對折一次,就是把這根繩子平均分成2份,對折兩次就是平均分成4份,對折3次就是平均分成8份,每一小段繩子的長度是25厘米,根據(jù)乘法的意義,用乘法計(jì)算解答。
答案:25×8= 200(厘米)
200厘米= 2米
答:這根繩子原來長2002米。
小結(jié)
把一根繩子對折3次,也就是把這根繩子平均分成8份。
答案:解析:
題目考查的是對折問題,需要理解對折次數(shù)與繩子段數(shù)的關(guān)系。對折一次,繩子被分成2段;對折兩次,繩子被分成4段;對折三次,繩子被分成8段。題目已經(jīng)給出每段繩子的長度是25厘米,因此可以通過乘法計(jì)算出原來的繩子長度。
答案:
原來繩子的長度:$25 × 8 = 200(厘米)$,
$200厘米 = 2米$,
答:這根繩子原來長2米。
1. 把一根繩子對折后再對折,這時(shí)繩子長為3厘米,原來繩子的長度是多少厘米?
答案:3×4=12(厘米)
【提示】把一根繩子對折一次,也就是把這根繩子平均分成2份,對折兩次就是平均分成4份;每一小段繩子的長度是3厘米,原來繩子就長3×4=12(厘米)。
2. 把一根繩子對折三次后沿折痕剪開,每一小段繩子的長度是105厘米。這根繩子原來長多少厘米?合多少分米?
答案:105×8=840(厘米)
840厘米=84分米
這根繩子原來長840厘米,合84分米。
【提示】繩子對折三次有8小段,用每小段的長度乘以段數(shù)求出繩子原來的長度,再根據(jù)1分米=10厘米換算單位即可。
例2 張華和李莉坐火車去縣城,要經(jīng)過一座長2400米的大橋,一列火車通過大橋時(shí)每分鐘行駛950米,從車頭開上橋到車尾離開橋共需3分鐘。這列火車長多少米?
解析
根據(jù)題意可知,火車過橋走過的路程= 橋長+車身長。
答案:950×3-2400= 450(米)
答:這列火車長450米。
小結(jié)
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要先知道火車過橋走過的路程= 橋長+車身長,再根據(jù)基本的數(shù)量關(guān)系解決問題。
答案: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火車過橋問題。
火車過橋走過的路程等于橋長與車身長之和。
已知火車每分鐘行駛950米,從車頭開上橋到車尾離開橋共需3分鐘,
則火車過橋走過的總路程為:
950 × 3 = 2850(米)
已知大橋的長度為2400米,
則火車的長度為:
2850 - 2400 = 450(米)
答案:
950×3-2400= 450(米)
答:這列火車長450米。
3. 一列火車以每秒9米的速度通過一座鐵橋。從火車車頭開上橋到車尾離開橋共用60秒。已知這座鐵橋長450米,則這列火車長多少米?
答案:9×60=540(米)
540-450=90(米)
【提示】根據(jù)題意,先求出火車10秒走過的路程是9×60=540(米),再根據(jù)過橋問題公式:火車過橋走過的路程=橋長+車身長,求出火車車身長是540-450=9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