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
橫溪堂春曉(其一)
[宋]虞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青,輕煙漠漠雨冥冥。
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
【注釋】①趁手青:隨即變青。
1. 小語準備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拍攝微電影,請你幫忙完善下面的腳本。
|鏡頭腳本設(shè)計(部分)| | | | |
|景別|攝法|整體畫面|配音|預(yù)期效果|
|遠景|從高空拍攝|(1)
春雨綿綿、輕煙朦朧,稻田一望無際,白鷺在空中盤旋高飛
|雨聲、白鷺叫聲、風吹秧苗的聲音|突出煙雨朦朧、安靜空靈的感覺|
|近景|在稻田中拍攝|細雨附著在秧苗上,農(nóng)民正在彎腰插秧| |(2)
突出農(nóng)民辛勤干活,稻田一片生機盎然的場景
|
2. 全詩雖以寫景為主,但蘊含的情感豐富,請你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具體分析。______
全詩描繪江南春天的田園風光,表達喜愛之情;"趁手青""染盡"表達對春天強大生命力的贊美;"白鷺飛來無處停"用白鷺沒有落腳地襯托禾苗長得茂密,歌頌農(nóng)民的辛勤勞動。
答案:1.
(1)春雨綿綿、輕煙朦朧,稻田一望無際,白鷺在空中盤旋高飛(意對即可)
(2)突出農(nóng)民辛勤干活,稻田一片生機盎然的場景(意對即可) 2.全詩描繪江南春天的田園風光,表達喜愛之情;"趁手青""染盡"表達對春天強大生命力的贊美;"白鷺飛來無處停"用白鷺沒有落腳地襯托禾苗長得茂密,歌頌農(nóng)民的辛勤勞動。(兩點即可)
【第一組】辨言語之美
1. 崖下多沃壤
/
盡以蒔竹
/
小溪宛宛如繩
/
盤出竹外
2.
(1)絕:
非常
(2)邈:
遠
(3)或:
有的,有時
3.
(1)
潭水從橋下流出,被小石頭阻擋,發(fā)出淙淙的聲響。
(2)
夕陽快要落山了,水中潛游的魚爭相躍出水面。
【第二組】賞筆法之美
4. (
B
)
【第三組】探意境之美
5.
詩歌營造了清幽靜謐又略帶神秘的意境。材料三中“一徑絕窄,出萬竹中,幽邃無窮”,描繪出一條狹窄的小路從萬竹中蜿蜒而出,且幽邃無盡頭,這與詩句中那種不刻意問徑,在自然中探尋的意味相契合。狹窄且幽邃的小路,讓人在行走時仿佛置身于幽靜的世界,不知前路通向何方,充滿了未知與神秘,為整體清幽靜謐且神秘的意境奠定基礎(chǔ)?!吧阅隙嗌?,霜皮半作深紫之色,雜立竹中,紫翠蕩漾”,竹林中雜立著深紫色表皮的杉樹,紫翠相互蕩漾。整個畫面靜謐而富有詩意,就如同詩句中隱藏在雪香深處的西溪,在清幽之中帶著獨特的魅力,強化了清幽靜謐的氛圍。
答案:1.崖下多沃壤/盡以蒔竹/小溪宛宛如繩/盤出竹外 2.
(1)非常
(2)遠
(3)有的,有時 3.
(1)潭水從橋下流出,被小石頭阻擋,發(fā)出淙淙的聲響。
(2)夕陽快要落山了,水中潛游的魚爭相躍出水面。
4.B 【點撥】B項,《西溪》全詩"好山多在圣湖西,繞屋梅花映水低。過客探幽休問徑,雪香深處是西溪"主要從視覺角度寫了看到的好山、梅花、西溪等景物,沒有明顯運用聽覺描寫。《答謝中書書》"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是視覺描寫,"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既有視覺描寫(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又有聽覺描寫(猿鳥亂鳴),運用了視覺和聽覺相結(jié)合的手法。所以"《西溪》和《答謝中書書》都運用視覺和聽覺相結(jié)合的手法"表述錯誤。故選 B項。
5.示例:詩歌營造了清幽靜謐又略帶神秘的意境。材料三中"一徑絕窄,出萬竹中,幽邃無窮",描繪出一條狹窄的小路從萬竹中蜿蜒而出,且幽邃無盡頭,這與詩句中那種不刻意問徑,在自然中探尋的意味相契合。狹窄且幽邃的小路,讓人在行走時仿佛置身于幽靜的世界,不知前路通向何方,充滿了未知與神秘,為整體清幽靜謐且神秘的意境奠定基礎(chǔ)。"稍南多杉,霜皮半作深紫之色,雜立竹中,紫翠蕩漾",竹林中雜立著深紫色表皮的杉樹,紫翠相互蕩漾。整個畫面靜謐而富有詩意,就如同詩句中隱藏在雪香深處的西溪,在清幽之中帶著獨特的魅力,強化了清幽靜謐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