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如圖是汽車速度計和交通標志,此時汽車的速度是
70
km/h;由交通標志可知汽車從這兩個標志牌到西大橋限速為
40
km/h,最快要
12
min.
答案:70 40 12
19. 小明從家出發(fā)到人民廣場,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騎自行車,路程與時間圖像如圖所示,則:騎車的是圖中
AB
段,小明步行的速度為
1.2
m/s,小明從家到人民廣場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2
m/s.
答案:AB 1.2 2
解析:
解:
(1) 由圖像可知,$OA$段路程$s_{1}=1800m$,時間$t_{1}=25min=1500s$;$AB$段路程$s_{2}=3600m - 1800m = 1800m$,時間$t_{2}=30min - 25min = 5min = 300s$。
根據(jù)速度公式$v = \frac{s}{t}$,$OA$段速度$v_{1}=\frac{1800m}{1500s}=1.2m/s$,$AB$段速度$v_{2}=\frac{1800m}{300s}=6m/s$。
因為騎車的速度大于步行的速度,所以騎車的是$AB$段。
(2) 小明步行的速度為$1.2m/s$。
(3) 全程的路程$s = 3600m$,總時間$t = 30min = 1800s$。
根據(jù)平均速度公式$v=\frac{s}{t}$,全程的平均速度$v=\frac{3600m}{1800s}=2m/s$。
綜上,答案依次為:$AB$;$1.2$;$2$。
20. 如圖為某小區(qū)的正方形圍墻,小明和小華緊貼圍墻勻速行走一圈,需要的時間分別為20分鐘和28分鐘,則小明和小華的速度之比為
7:5
. 若小明和小華從圍墻的兩個對角處同時出發(fā),沿逆時針方向緊貼圍墻勻速行走,經過
35
分鐘兩人第一次相遇;若小明和小華從圍墻的兩個對角處同時出發(fā),從小明第一次看見小華開始計時,到小明又看不到小華時,所經歷的時間為
1
分鐘.
答案:7:5 35 1
解析:
設正方形圍墻周長為$L$。
1. 小明速度$v_1=\frac{L}{20}$,小華速度$v_2=\frac{L}{28}$,速度之比$v_1:v_2=\frac{L}{20}:\frac{L}{28}=7:5$。
2. 兩人從對角出發(fā),初始距離為$\frac{L}{2}$,速度差$v_1 - v_2=\frac{7L}{140}-\frac{5L}{140}=\frac{2L}{140}=\frac{L}{70}$,相遇時間$t=\frac{\frac{L}{2}}{\frac{L}{70}} = 35$分鐘。
3. 小明第一次看見小華時兩人在同一邊,小明看不到小華時兩人不在同一邊,小明速度$\frac{L}{20}$,小華速度$\frac{L}{28}$,設經歷時間$t$,小明比小華多走$\frac{L}{4}$(正方形邊長的$\frac{1}{4}$),$\frac{L}{20}t-\frac{L}{28}t=\frac{L}{4}$,解得$t = 1$分鐘。
答案:7:5;35;1
21. (8分)(1)小明在“比較紙錐下落的快慢”活動中,將等大的圓紙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做成錐角不等的紙錐,如圖所示. 將兩個錐角不等的紙錐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時,應該選擇圖(選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
乙
(2)在接下來的“測量紙錐下落的速度”活動中,測量紙錐下落速度有幾種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填選項字母).
B
(3)在實際操作中,為了便于測量下落時間,最好選用圖中(選填“A”或“B”)紙錐進行實驗. 除此之外,還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
增加紙錐下落的高度
答案:(1)乙 (2)B (3)A 增加紙錐下落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