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在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嘗試用加熱青蒿水溶液的方法使其沸騰, 去除水分以提取藥物, 但效果并不理想. 因為高溫破壞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對此, 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
A.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
B.用高沸點溶劑進行實驗
C.用微火加熱使水溶液慢慢沸騰
D.用旺火加熱水溶液縮短沸騰的時間
答案:A
解析:
青蒿中的有效成分會被高溫破壞,用加熱青蒿水溶液的方法提取藥物時,水的沸點在標準大氣壓下為100℃,此溫度較高導致效果不理想。要降低提取時的溫度,需采用沸點低于水的溶劑,這樣在較低溫度下就能沸騰去除溶劑,從而保護有效成分。
A. 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可使沸騰溫度降低,避免高溫破壞有效成分,該方法可行。
B. 高沸點溶劑沸騰溫度更高,會加劇有效成分的破壞,不可行。
C. 微火加熱使水溶液慢慢沸騰,水的沸點不變,仍為100℃,無法解決高溫問題,不可行。
D. 旺火加熱縮短沸騰時間,水沸騰時溫度保持沸點不變,高溫依然存在,不可行。
答案:A
16. 生活中我們??吹健鞍讱狻? 下列有關“白氣”形成的說法正確的是 (
D
)
A.文藝演出時舞臺上經常釋放“白氣”, 這是干冰在常溫下的升華現(xiàn)象
B.夏天從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周圍冒“白氣”, 這是空氣中水蒸氣的凝華現(xiàn)象
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經常出現(xiàn)“白氣”, 這是河面上水蒸氣的汽化現(xiàn)象
D.冬天水燒開后壺嘴處噴出“白氣”, 這是壺嘴噴出水蒸氣的液化現(xiàn)象
答案:D 點撥:生活中的“白氣”是液態(tài)的小水滴懸浮在空氣中的現(xiàn)象,都是由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文藝演出時舞臺上出現(xiàn)的“白氣”是干冰升華吸熱,使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故 A 錯誤.夏天從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周圍冒“白氣”,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低的冰棍液化形成的,故 B 錯誤.深秋清晨的河面上出現(xiàn)的“白氣”是河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氣遇到低溫空氣后液化形成的,故 C 錯誤.冬天水燒開后壺嘴處噴出的“白氣”,是壺中高溫的水先汽化形成水蒸氣,噴出壺嘴后遇到溫度較低的空氣液化形成的,故 D 正確.
17. 在“探究冰和蠟熔化規(guī)律”實驗中, 小華設計了如圖所示的甲、乙兩種裝置來探究冰和蠟熔化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
(1) 該實驗應選用
碎冰塊
(選填“大冰塊”或“碎冰塊”)來進行實驗, 效果會更好些.
(2) 為了便于記錄各時刻的溫度值, 小華應選用
乙
(選填“甲”或“乙”)裝置來進行實驗.
(3) 小華某一時刻觀察到溫度計示數如圖丙所示, 該溫度值為
-2
℃.
(4) 做完蠟塊熔化的實驗后, 小華驚奇地發(fā)現(xiàn)冰塊已經開始熔化了, 他認為冰熔化時不需要吸熱, 小華的推測
錯誤
(選填“正確”或“錯誤”).
答案:(1)碎冰塊 (2)乙 (3)-2 (4)錯誤
18. 一只自制溫度計有 81 根均勻刻線, 若把它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 水銀柱下降到第 11 根刻線; 當把它插入在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中時, 水銀柱升高到第 61 根刻線. 現(xiàn)選用攝氏溫標, 這個溫度計的測量范圍是 (
C
)
A.-5~110℃
B.-18~138℃
C.-20~140℃
D.-22~142℃
答案:C
解析:
解:
1. 計算每根刻線代表的溫度:標準大氣壓下沸水與冰水混合物溫差為100℃,對應刻線數為61 - 11 = 50根,故每根刻線溫度為 $ \frac{100℃}{50} = 2℃ $。
2. 計算最低測量溫度:第1根刻線與第11根刻線相差10根,溫度為 $ (1 - 11) × 2℃ = -20℃ $。
3. 計算最高測量溫度:第81根刻線與第11根刻線相差70根,溫度為 $ (81 - 11) × 2℃ = 140℃ $。
測量范圍是-20~140℃。
答案:C